近日,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举办了一场聚焦非遗与法律的专题授课。作为嘉定律师工作委员会“守艺者・知创未来”版权法律保护站的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授课旨在以专业法律知识为非遗传承保驾护航。活动特别邀请上海沪商律师事务所张卓敏律师,以“非遗传承商业运营中的法律风险防范 —— 知识产权篇”为题,为师生带来兼具实用性与专业性的分享,助力强化非遗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认知。
“守艺者・知创未来”版权法律保护站,是专门为非遗传承人、非遗专业学生及专业版权保护人士搭建的交流平台。其核心目标是让法律成为非遗传承的“坚实后盾”。希望通过提供专业法律支持赋能非遗活态传承,帮助非遗从业者规避传承与转化中的法律风险,让传统技艺在当代能稳定延续、创新发展。
授课过程中,张卓敏律师围绕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要点,构建了清晰的知识框架。首先,她深入剖析非遗知识产权的特殊性,通过对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专利制度在保护对象、权利主体、创新要求、保护期限、权利本质等维度的差异,让师生们直观理解非遗知识产权的独特属性 。随后,张卓敏律师系统讲解了专利、著作权、商标三大知识产权类型在非遗领域的应用逻辑。

在专利方面,她结合相关案例场景,指出非遗“衍生创新”专利授权的合法性前提,同时重点强调“利益分享”这一核心症结,分析现行专利制度在非遗社区知情同意与利益分配方面的不足;在著作权领域,她详细介绍著作权登记的分类、办理机构与流程,解读中国《著作权法》自动保护原则与自愿登记的互补关系,以及侵权后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在商标部分,她阐释商标“识别来源、保证品质”的核心作用,讲解申请在先原则、注册流程与费用标准,明确商标专用权、禁止权等权利边界,为非遗品牌建设提供法律指引。

针对非遗商业运营中的实际风险,张卓敏律师从多个维度给出解决方案。考虑到非遗行业特色劳动关系,张律师特别梳理人才培养与传承中的法律要点:明确学徒、兼职员工、全职员工的身份界定与权益保障,强调全职员工需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保,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合同的效力规则,以及师徒协议需明确培训内容、期限、违约责任等核心条款,避免后续纠纷。

授课尾声,张律师通过案例分析,从历史背景、权利基础、使用方式等角度剖析非遗传统技艺保护与商标权的冲突解决路径,指出非遗企业可标注传统技艺但需避免标识使用引发市场混淆。同时,她呼吁师生养成专利意识,尽早进行商标注册与专利申请,并介绍法院对非遗维权的支持措施。

本次授课内容紧密结合非遗传承实际需求,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务指导意义,有效填补了师生在非遗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知识空白。通过本次授课,希望大家对非遗商业运营中的法律风险有了更全面的认知,未来将把所学知识应用于专业学习与实践,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