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实习证 两公律师转社会律师申请 注销人员证明申请入口 结业人员实习鉴定表申请入口 网上投稿 《上海律师》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各区动态

各区动态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系列活动丨第一期“破局・争端”:首发“虹桥涉外法律服务优选名录”

    日期:2025-11-12     作者:闵行律工委    阅读:60次

         现阶段,因企业出海引发的跨境争议案件日益增加。2024年,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受理涉外案件758宗;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受理的新案件数达659宗;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处理的仲裁案件总数大幅增长18%——这些数据背后,是企业出海浪潮下跨境争议的持续升温。

       因此,能够驾驭国际规则、在仲裁与执行中为企业挽回损失的法律服务者,正成为市场的迫切需求。

         基于此,由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新虹街道办事处承办、上海市律师协会闵行律师工作委员会协办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系列活动【企业出海法律护航新生态——律师的机遇与行动】于10-11月期间,分别以“破局·争端”“护航·交易”“制胜·规则”为主题,持续为中国出海企业提供系统化涉外法律服务支持。

         10月28日,系列活动第一场“破局·争端”,在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正式启动。上海市闵行区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张珺,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新虹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周行君,上海市闵行区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贺,上海仲裁委员会财务与发展规划部副部长朱若菡,上海市律师协会闵行律师工作委员会主任周郁生,上海市新虹桥公证处主任徐雪梅,上海市法律科技协会副会长、智合联合创始人刘启铭出席此次活动。

         活动中,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中国区主任张寸渊,新加坡立杰律师事务所深圳代表处负责人丘健雄带来专题分享,为“破局·争端”提供实战思路;四位由闵行律师工作委员会推荐的涉外领域的资深律师,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出海路上的“真问题”。

构建“人才集聚-服务升级-产业赋能”的良性循环


         上海市闵行区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张珺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企业出海已进入全新阶段,业务领域不断拓展,跨境法律风险日益凸显。新加坡、香港等国际仲裁中心案件数量持续攀升。这些数字背后,反映出高质量涉外法律服务的迫切需求。此次系列活动正是致力于破解涉外法律服务“低频接触-能力缺口”的困境,将通过三场专题论坛,聚焦国际争议解决、跨境投融资合规、区域经贸规则等核心议题,推动前沿政策与实践经验直达一线。

                           发布首期虹桥涉外法律服务优选名录

          活动现场发布了首期“虹桥涉外法律服务优选名录”,包括“虹桥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名录”“虹桥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库”,内含52家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和145名涉外法律服务人才。这份优选名录的发布,意味着出海企业能够快速匹配专业法律服务机构,也将激励更多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人才提升专业能力,并最终形成“机构-人才-服务”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

三大窗口,中国律师的涉外法律服务机遇

       张寸渊主任以《2025国际仲裁趋势:中国律师的机遇与挑战》为题,为在场律师与企业法务厘清了全球仲裁格局下的机遇窗口与破局思路。



   作为全球领先的仲裁机构,SIAC的实践数据与中国元素,成为解读国际仲裁与中国关联的重要切口。张寸渊主任介绍,SIAC的中国用户数量长期位居外国用户榜首,凸显中国企业与律师对SIAC的高度认可。

 在分享中,张寸渊主任提出中国律师面临着三大机遇窗口:

1. 需求端增长。中国律师拥有更多参与跨境争议的机会;

2. 政策端支持。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政策密集出台,助力中国律师专业能力提升;

3. 技术端赋能。AI工具逐步完善,远程听证成为常态,国际仲裁愈发便利。

        张寸渊主任强调,2025年及未来,国际仲裁仍将是解决跨境争议的最重要方式。“中国公司、中国律师必将在国际仲裁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为全球仲裁生态注入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

跨境争端,以专业破局各国法律“多元差异”

         丘健雄主任以《破局东南亚:跨境争议解决的最佳实践》为题,结合其 20 余年跨境法律服务经验,拆解了“争端之困”的破解路径。



        企业出海东南亚面临的首要挑战,源于东盟各国法律体系的“多元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法院系统与仲裁规则不一、争议解决成熟度差距显著、特殊管辖规则暗藏风险。

       面对东盟法律体系的复杂性,新加坡凭借三大优势成为企业破局关键:

1. SIAC仲裁高效中立,可应对复杂领域争议;

2. SICC兼具“国际化+可执行性”,判决可在中、澳、欧盟等地执行;

3. 裁决执行有保障,新加坡仲裁裁决原则上可在东盟国家执行。

         最后,丘健雄主任提出了解决争议的核心:《新加坡公约》和AMA议定书。《新加坡公约》可实现国际和解协议跨境执行;AMA议定书更具实操性,SIMC调解成功率70%80%,费用远低于仲裁,和解后还可由SIAC作合意裁决,确保执行。

出海路上,中国律师和律所面临的真问题

         在活动尾声, 上海段和段(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律师事务所律师顾昭沁、上海京沪衡律师事务所国际商事法律部主任颜奇、上海中夏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监委会主任邹娟娟、上海融力天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管委会委员龚毅 四位涉外领域的资深律师,结合自身经验在现场讲解了出海路上的 “真问题”。

 

出海真的需要中国律所吗?

        顾昭沁认为,中国出海企业绝对离不开中国律所。原因有三:一是中国律所更了解企业,可以作为“第一责任人”,帮助企业与境外律所合作。二是中国律所没有文化差异,企业可以避免因文化差异等问题与境外律所合作不畅。三是中国律所更为可靠,中国律所能将相关信息准确传达至境外律所。


涉外业务,英语好可能是开始?

         颜奇在分享中提出,律师法律好、英语能力强,不代表客户就要因此委托。他认为,客户委托律师考虑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客户是否认可律师这个人,其次才会认可这个律师的法律服务。 在涉外法律事务中,一个好的涉外律师不仅需要法律和英语能力过关,还需要更多的了解国际政治、宗教和文化。

发掘常识掩盖下的法律服务需求

        邹娟娟表示,出海企业往往十分了解自身行业的国际商务规则,但并不一定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在面对跨境争议时,部分企业往往无法充分提供对自身有利的证据和事实。她认为,具有争端处理经验的中国律师,即便英语能力不足,也能成为上述企业处理境外法律争端的强力支持。

如何掌握主导权:客户出海,中国律师如何选、用外国律师?

         龚毅提出,在选、用境外律师之前,中国律师应先要了解企业的核心需求。在寻找境外律所时,龚毅建议通过“权威榜单、背景尽调、案例核验、实际沟通”四方面结合,并确立工作范围和建立沟通机制,确保境外律师提供高效服务。

下一站

         从战略发布到趋势洞察,从实战拆解到思想交锋,本次活动迎来了圆满落幕。但这只是个开始,作为系列活动的第一站,我们挖掘了中国律师和法律服务的机遇和挑战。后续即将召开的“护航·交易”“制胜·规则”两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系列活动将进一步为法律服务提供有力赋能,为出海企业夯实坚实基础,为对外开放作出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