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让人焦躁愤懑,又抓狂无奈?莫过于一件民意N年前就早已“过河”,而官方还在假装“摸石头”的事儿。这还不是最糟的,更糟的或是在官方维度竟也出现分歧——乃至主流意见已尽可能尊重民意,而相关利益方却仍然固守私利,为了一己私欲,而置公益于不顾。
虽然惨遭舆论诟病,却仍一脸无畏和无辜,油盐不进。这种“顽抗”姿态,无疑将消解不少制度层面的改进意义。当制度善意陷入部门私欲沟壑,那么受伤的只能是守望多年期盼普惠性改革的大众。
而在过路费、“买路钱”一事上,我们正遭遇类似的无力和尴尬。日前,交通部通气会上,交通部公路局局长李华表示,公路全面取消收费并不现实,政府没有足够的钱来维护公路。
鉴于收费乱象,改革必要性和紧迫性,已不必赘言。如前所述,这已是社会共识,是多年的民意诉求,想必职能部门不可能对此视而不见。公路收费之乱,不会发生在真空,只要关注民生,公路不公益的问题,就难以绕过。我们不怀疑政府治理公路乱收费的诚意,因为多年来针对性的政策禁令,连绵不绝。最新的就是本月五部委的通知,剑指收费公路“超期服役”、通行费标准偏高、以及设置不合理的收费站(点)等违规收费。
虽然,天下苦“乱收费”久矣,且各种“打补丁式”的文件执法,也消磨了不少耐心。但,善良的民众每次都还会拿出仅存的最大信心,近乎虔诚地去期待每次整治能不走样,而非陷入“有态度没执行”的不了了之的泥淖。
所以,从通知下发之日到施行之时,舆论一直强力关注,寄予厚望。各大媒体,连日来深度报道、系列社论,重点包装,全方位呈现,以期为此番整治改革,略尽绵力。可是,交通部公路局局长李华的表态,却又似兜头冰水,将热盼的舆论浇了个透心凉。正如“醉驾入刑”实施不久,最高法党组副书记张军的那个“醉驾慎刑”的表述一样不合时宜。
从“广深高速收回成本仍可收费”的现实来看,“政府资金不足,全免费不现实”也显得可疑。很多高速、经营性公路的成本收益,一直是一本私家秘账,不公开透明,却像垄断国企一样动辄“哭穷”要天价补贴,怎能让公众信服?
再者,目前燃油税中已有一定的公路养护费用,为何还要重复征收过路费、路桥费,其正当性何在?而此次通气会上,还表示将治理权下放地方,以省政府为责任主体,那又如何防止地方不以“结合实际”为名各自为战,抵消中央的政策意图呢?
这些都是不容回避的民意质疑,不正面回应,反而一句轻飘飘的“全面免费不太现实”,未免太过轻浮。而同日,还有“中纪委:官员财产申报运行尚缺诚信和统计条件”的新闻,再联系到前不久“高尔夫禁令下疯长”,7年10条禁令却违规冒出400多家球场。凡此种种,都让人看到各式政令法规,在利益集团面前所遭遇的现实阻击,政策善意被彻底消解的尴尬与晦涩。
当一条政令甚至还没有全面施行,利益攸关方就公然跳出来不合时宜地表示“不现实”、“缺乏条件”,那么舆论和民意将如何失意绝望,不言而喻。政策的困乏倦怠,不止会加剧民意的无力无奈,还会导致政府“无形资产”的急速流失。政府公信这种无形资产,是执政执法的基本根基,千万不能在诸如整治“买路钱”的决心诚意中有所毁损。 □本报评论员李晓亮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