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上午,记者与执法人员扮成急于打官司的市民,走进中华路一家职业中介所。当招牌上写着只进行劳动职业中介的接待人员听说记者是来寻求律师时,高声说:“我们可以帮忙找律师。”接着,该接待员掀开一幅蓝布门帘,把记者一行带进了一间小屋,屋中摆着一张书桌,桌上则放着一块白色塑料牌子,上书“大律师”三个红字。
过了几分钟,一西服笔挺的中年男子走进屋来,接待员赶紧介绍:“这是我们所里的‘大律师’。”而当记者说出来意后,这位“大律师”并不急于了解记者所称的案情,而是开口便说:“房屋官司包打赢收费5000元,一般代理收费2000元。”
鉴于该职业中介所非法从事法律服务的违法行为,执法人员当即亮明身份要求这名“大律师”出示相关证明,结果他支吾了半天,把脸憋得通红,借口到隔壁取证件溜了。
据一些受害人介绍,这类“黑法律服务所”的假律师往往打着为当事人诉讼为名,骗取一定的服务费后,有的“律师”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有的则用“拖”的手法,以各种理由与当事人玩起了马拉松式的诉讼游戏,令受害者苦不堪言。
层出不穷的假律师当日下午,记者根据群众举报,按照中华南路街头挂着的一块“代写法律文书”招牌上的手机号码,与一自称“律师”的男子刘某取得了联系。在电话中,刘某承诺可以包打赢官司,输了不收钱。但当记者询问其办公室地址时,刘某称他的办公室并不在广告牌附近,而是在7公里外的海尔大道附近。
当记者与执法人员赶到刘某所称的地址时,看到门面挂着的是“信息咨询”的牌子。面对执法人员的质疑,此人辩称他提供的是“信息咨询”,并不是专门的法律咨询。目前,司法部门已对该“信息咨询所”展开深入调查。
一位执法人员对记者说,现在一些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便擅自成立的各种法律咨询服务部门,为了逃避打击,往往采取“声东击西”、“挂羊头卖狗肉”等方式公开进行有偿法律服务活动。如“财政清欠事务所”、“法律咨询服务部”、“法律事务处”等容易与律师事务所造成混淆的称谓标牌层出不穷。
什么才是真律师?据遵义市红花岗区司法局龚明钊局长介绍,当前很多人对律师的认识比较模糊,以为名片上印着律师头衔或自称为律师的都是律师,其实这是误解。根据我国《律师法》的规定,律师是指取得律师执业证书,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专业人员。也就是说,只有持有律师执业证书(俗称律师执照)的才是真正的律师。而目前社会上冒充律师名义办案的“黑律师”,不仅乱收费用,办案质量也相当低下,严重扰乱着法律服务市场。
红花岗区司法局副局长申谦指出,当前一些市民还存在“非包打官司的律师不聘”等误区。申谦说,就诉讼案件而言,当事人需评估支出成本与获得收益的风险,因此最爱问的问题是“官司能不能打赢”?律师答复“能”的就聘,“不能”的就不聘。而事实上所有谨慎的律师,并不轻易得出“稳赢”和胜诉率多少的结论。而妄称百分之百胜诉的“律师”,多半是只想搞钱的“黑律师”、“黑法律工作者”。
目前,红花岗区司法局正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整顿与规范法律服务市场的活动。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