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评论员
每每有一些伦常惨剧发生,就会有不少声音出来呼吁、呐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但是惨剧过后,时间冲淡人们记忆,却还是清楚听见这些悲剧家庭的声声叹息,社会救济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普遍覆盖和惠及所有人。
昨日上午10时,溺死两名脑瘫双胞胎儿子的韩群凤在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接受宣判,法院经审理判处韩群凤故意杀人罪成立,经综合审议决定判处其有期徒刑五年,驳回韩群凤辩护人缓刑要求。
对韩群凤而言,人世间最残忍的事是:两个儿子死了,她却被救活了。如今等待着她的是法律的制裁,还有那无止境的痛悔……一审判决出来,人们的意见基本分为两类:轻了,重了。说判重了的人认为,韩群凤含辛茹苦抚养双胞胎脑瘫儿子13年,“她可能是认为治愈遥遥无期,在走投无路情况下选择溺死儿子”,应该予以缓刑;说判轻了的人认为,毕竟韩群凤身上背负了两条人命,即便这是她的儿子,但他们的生命没有任何人可以随意剥夺。我们必须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人比韩群凤自己更在意俩儿子的生死,他们过得好或不好。“真的不想杀他们,13年来一直都没有放弃过治疗,这次只是想给两个儿子及家人一个解脱。”在她看来,死亡对她的儿子而言可能是唯一的解脱,不用承受外人奇怪的目光,不用担忧将来能否独立生存,不用害怕哪天会被家人狠心遗弃,终将生不如死。
当人们轻描淡写地谈论判轻了或判重了的时候,我们应当看到,韩群凤本身就是一个受害者,但社会的缺陷却让所有的过错只能由一个家庭,乃至一位母亲来承担。结果是,这位母亲终于顶不住经济和心灵的压力,选择了与自己的孩子一同离开世界,以求解脱。上千村民、同事、朋友都选择了原谅韩群凤,他们签下10页纸的名字,请求法官轻判这个母亲。说这是舆论审判显然帽子扣大了,只是证明悲剧面前,人同此心。曾在农村见过抛弃畸形婴孩的父母趴在家门口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抛弃,不是出自天生的薄情寡义,而是迫于现实的无力感和绝望感,不是一种趋利避害的故意行为,而是一种爱莫能助的无奈,那种因为贫穷困顿和社会救济缺乏而带来的超低抗风险能力,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冷血”和“残忍”。在他们看来,抛弃未必就是残忍,遗弃后有好心人发现、怜悯或许还能给孩子一条生路,跟着自己却没有活路。
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环,社会救济的作用,说白了就是由社会“分担”个体的苦难和重负,从而减轻个体的生存压力。每每有一些伦常惨剧发生,就会有不少声音出来呼吁、呐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但是惨剧过后,时间冲淡人们记忆,却还是清楚听见这些悲剧家庭的声声叹息,社会救济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普遍覆盖和惠及所有人。这位悲剧的母亲在法庭上说:我对我自己的行为很后悔,如果还可以重新选择,我不会做这样的傻事,我会让社会来帮助我,不这么极端。可是扪心自问,再碰到这样不幸的家庭,当绝望的母亲伸手“让社会来帮助我”,这个社会真的可以给她足够的回应吗?与其过多探讨韩群凤是否已经罪有应得,舆论还不如回到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如何避免悲剧重演上来。
中国目前的基金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像脑瘫、情感封闭之类的特殊残障病例应该对应于哪一类基金会,我们从来缺少这样的细分,定位宽泛、模糊造成了基金会和被救助者“两茫然”困境。另外发展基金会的任务也不仅仅是为被救助者提供现金那样简单,社会救助是向被救助者传递多种资源的复杂过程,像韩群凤那样从来没有想过要向社会求救,正是因为他们心里自动或被动地疏远主流社会,从而一步步走向绝境。敦促政府出台相关援助的法律,敦促社会组织和基金会主动关注类似的家庭,将这种关爱前移,不要等发生了悲剧再去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不能自拔,恐怕是眼下最有意义的命题。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