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由上海市律师协会虹口律师工作委员会、中国政法大学校友会上海分会联合主办,华商(上海)律师事务所承办的“人工智能带来的法律新挑战与新机遇”主题研讨会在上海虹口白玉兰广场举行。活动吸引了多家律所同行及相关行业从业者积极参与,围绕AI技术对法律实务的深远影响展开深度探讨,共话科技与法治融合的实践路径。
研讨会在中国政法大学93级校友胡崇明的开幕致辞中拉开序幕,他犀利指出“AI不是替代法律人,而是重塑法律价值的工具”,为整场活动定下思辨基调。
华商(上海)律师事务所主任吴波作为主持人,以“法律人与技术的双向奔赴”为串联主线,精准提炼各环节核心观点,引导讨论聚焦实务痛点与解决方案。
随后的六大核心议题层层递进:华商上海合伙人王婷律师以“人工智能的行业监管与挑战”为主题,剖析中国AI产业超500亿元融资规模下应用层主导趋势,重点解读生成式AI服务合规路径,强调算法备案、数据安全及知识产权风险防控,为行业提供从技术落地到法律合规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华商上海合伙人余延华律师系统剖析了人工智能对知识产权法的深远影响。他聚焦生成式AI的版权认定、专利发明人资格、人工智能参与发明的专利权属,AIGC 侵权判定,AIGC标识等核心议题,结合中美典型案例(如北京互联网法院“春风案”、美国DABUS专利案),指出现行法律体系在AI创作“独创性”认定、权利归属及跨国司法协调等方面面临重构,强调法律从业者需在技术革新中把握合规与商业创新的平衡点,并在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挑战中寻找机遇。
元典问达运营负责人常成通过分析元典问达作为法律AI知识引擎的案例,剖析大模型技术原理与数据驱动智能逻辑,演示RAG技术降低幻觉风险的应用实效,向法律人提出从工作流上做创新,融入更多token占比,做AI的“朋友”,主动从模型高速发展中受益的转型策略,令参会者耳目一新。
智合AI业务板块执行副总监袁荣以律师行业为样本,剖析AI技术趋势与法律行业变革,指出大模型处于L2-L3阶段,将重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同时需应对技术局限、隐私风险及职业冲击;提出AI赋能律师通过微信生态构建区域专家品牌,借力AI生成本地化内容、精准触达客户,实现长效获客与专业信任提升。
华商上海高级顾问张宁宇结合法律实务经验,分析了人工智能对劳动人事合规的双重影响:微观层面涉及电子取证效力、AI技术引发的裁员合法性认定(区分经济性裁员与客观情况变化条款),以及过渡期设置问题;长远层面预测用工模式将向灵活化转型,管理模式转向人机协同,强调企业需关注技术变革对用工成本及劳动关系稳定性的冲击。
华商上海合伙人唐梦律师现场演示ChatGPT类工具辅助合同条款生成、争议焦点预判等场景,提出“人机协同不是选择题,而是法律服务的必答题”,其展示的AI批量处理非诉文书的效率提升案例,引发参会者热烈讨论。
活动中,嘉宾与听众的互动尤为热烈。多位律师结合自身执业经历,就“技术工具与专业价值的平衡”展开追问。历经三小时的思维碰撞,行业共识逐渐清晰:AI监管需立足法律本质、兼顾技术创新与伦理约束;法律人应主动驾驭工具革新,成为技术应用的“掌舵者”;律所需以开放姿态拥抱变革,将AI转化为提质增效的“新引擎”。
人工智能与法治的融合探索永无止境,这场聚焦实务的深度对话,正为法律人应对技术变革点亮一盏领航灯。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